首页 天气后报网站介绍 气温查询软件 气候类型有哪些 降水量单位转换

应对气候变化,构建早期预警平台起到啥作用?

2024-03-12

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未来这种风险将更加复杂且难以管理。因此,气候安全早期预警,包括对健康风险的预测与研究,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能在防灾减灾中产生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此,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建议,加快构建更精准、更全面、更先进的气候安全早期预警平台,全面提升全民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能力,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风险。

加快构建早期预警平台,提升精准预报与信息更新能力

在龙年春节前夕,许多返乡人群因冻雨天气受困;更早前,北方地区的特大暴雨也让人们猝不及防。在应对极端天气时,公众易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这与当前早期预警能力建设以及公众的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都有着很大关系。

全球气候变暖,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难以忍受的夏季高温、频繁的气象灾害,未来气候变化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的风险将会更加复杂且难以管理。张兴赢表示:“面对气候变化风险挑战,我们要大力提升全民早期预警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全民早期预警科技创新,切实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在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如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整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并在这一机制下开展全民早期预警中国实践;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国家预警发布体系,实现分灾种、分级别、分渠道的预警信息智能化发布;完善递进式气象服务、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开展气象科学知识传播与应急演练活动等。

自2015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国、省、市、县四级预警信息发布体系。2023年,在北京工作的张女士共收到15条通过手机运营商发布的与天气预警相关的短信,包括高温预警、暴雨和泄洪预警及暴雪预警。

在收到预警短信的第二天,她会更加谨慎地选择交通工具、做好出行规划并留心查看相关新闻。据了解,我国国、省、市、县四级发布体系中的152类预警信息,每年发布量在40万条以上,这些信息根据致灾影响级别,分别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运营商和应急广播等传播渠道向公众和应急责任人传播。2023年,全国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8%以上,气象信息为公众挽回损失5600亿元。

尽管如此,仍要看到当前相关领域仍存在着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风险提示发布还缺乏细化的法规、规章,对预警信息传播缺少法规约束;自然灾害发生后,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应急响应和救援标准不一致;我国的预警送达速度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偏远地区的预警信息覆盖率尚不满足预期等短板。

张兴赢表示:“我们迫切需要精准预警响应,进一步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突出临灾预警,做好点对点精准预报和滚动更新,强化预警指向性。这也要求建立健全快速、精准、高效、统一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危害和极端事件科学研究,加快组织开展新型气候灾害风险对脆弱区域和行业转型的影响研究。”

对此,张兴赢呼吁,在政府主导、精准预报、高效传播、部门联动和全民参与的原则下加快构建气候安全早期预警平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促进技术交叉融合,为健康风险预警提供支撑

不久前,媒体报道了北京夏季特大暴雨受灾地区在基础设施、水务工程等方面的建设情况,以及民众的生活之变。湖北省武汉市园林部门预计在今年5月前,完成因冻雨天气所造成的折损树木的修剪、调栽和补种工作。极端天气虽然过去了,但气候变化的影响依旧在持续。未来,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挑战也依然存在。

因此,面向生态系统、水资源、人体健康等重点领域的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以高温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为例,这一系统基于各地历史气象数据和健康结局数据,以及暴露—反应关系,构建风险预警标准和体系。同时,监测目前天气预报预测超出阈值的温度事件,当预测到可能造成人类健康风险的高温热浪时,提前发布不同等级的预警信号,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以减轻高温热浪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2023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揭示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威胁仍在持续增大,不仅是破纪录的热浪,还包括洪涝、干旱、台风、野火等在内的极端天气事件都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张兴赢表示,气候变化对人群的健康影响受到多重因素的复合影响,开展风险防控离不开气象、环境、生态、健康、医疗等领域的交叉融合。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与威胁,我国在探索推进适应与减缓措施方面从未停止脚步。如在健康气象服务方面,我国28个省份的气象部门已实现同卫生部门共享气候数据;在健康风险早期预警服务方面,2022年热浪和寒潮预警信号覆盖人数达到3185万。今年1月设立环境健康二级学科,并在部分城市建立了气候敏感疾病的早期预警系统等。

在张兴赢看来,建立多气象要素的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要提出因地制宜的气候健康适应策略,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共通、资源共融,为我国科学精准地应对气候变化人群健康风险提供科学支撑。

此外,还应加强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的适应性研究。研究设立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应对的基础研究、适应技术发展与试点示范等。“厘清热浪、洪水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群健康的复合级联式影响,加强分区域、分气候灾害、分人群、分健康结局和疾病类型的精细化研究,有助于制定面向不同主体的健康适应指南,提升各主体的适应能力,构建面向生命健康的气候变化风险防控体系。”张兴赢表示。

专家释疑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曹之玉:更精准预警 更精确传递

早期预警系统包含哪些内容?加强早期预警系统的深度与广度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早期预警系统是精准和具有指向性的?如何加强预警,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预警信息发布首席、正高级工程师曹之玉 。

中国环境报:早期预警系统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曹之玉 :早期预警系统从广义上讲包括4部分,也就是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中的4个支柱。一是灾害风险知识和管理;二是观测与预报;三是预警传播与交流;四是备灾与应对。

这4部分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缺一不可。想要让预警发挥最大的减灾效能,提前制作预警是至关重要的,而制作预警的前提则是灾害风险的知识储备。预警制作出来后,还需把它传播给广大公众和应急责任人,以便公众和政府部门及时采取行动。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拓展早期预警系统的深度与广度意味着什么?

曹之玉 :加强早期预警系统建设,不仅包括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更要加强预警的制作和后期的备灾与应对。预警制作、发布、传播完成后,需要社会对其做出快速反应,包括公众的个人应对,更重要的还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度以及适时停工、停课,封闭道路、转移群众等举措。这就要以对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灾害防控的研究为基础,意味着国家及地方对相关领域的投入。

中国环境报:早期预警系统如何提升精准性?如何加强预警,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曹之玉 :预警系统的精准性是指对导致灾害的因素——如暴雨洪涝的发生时间、地点、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的具体描述。精准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以时间为例,精确到小时的描述就比白天、夜间、上午、下午精准。而分钟级的描述又比小时级的精准,所以精准性的提高也是气象预警不断追求的目标。预警制作完成后,还需要将预警准确地传递给受影响的地区、重点人群、重点行业等,尽量减少大水漫灌式的传播对非受影响人群的扰动。

中国环境报:如何通过早期预警系统的建设降低气候变化引起的健康风险?

曹之玉 :早期预警系统的建设,可以为公众及决策者应对灾害提供足够的缓冲时间,以便作出适时的应对和处理。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将增加,更多的人类和自然系统将达到其适应极限。通过早期预警系统的不断完善,实施灵活、多部门、包容性和长期的适应行动规划,可以在各部门和系统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减轻因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安全、健康等各种风险。

往期推荐

原标题:《应对气候变化,构建早期预警平台起到啥作用?》